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吉林九台 宋玲玲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8

王老师在这节课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总结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量感。

不难看出贾老师及其团队为本节课做了充分地研究、充足的准备,所以展现给我们两节课堂实录。课堂上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用语言描述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的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量感。真的使我受益匪浅!

岳老师在本节课中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对周长概念的清晰认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量感发展。

季老师引导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物感知,感受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同时经历推导过程,渗透 “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的思想方法,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唐老师在本节课设计中,引导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物感知,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去发展量感,同时让学生经历推导过程,向学生渗透 了 “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的思想方法。

马老师能够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并不陌生,然后让学生说说 “你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日历,结合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知识。既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张老师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 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 1 立方厘米等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的课程目的。

本节课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安排了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进率及换算单位的复习,以唤起学生关于单位间进率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练习题设计有针对性。在学生易混、易错的地方精心设计,让学生引起注意。

这节课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教师在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里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回升,阐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从而再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层次分明、练习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并紧扣重点。

杨老师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设计比一比环节,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老师首先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教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再次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最后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周老师的《小小商店》课中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方面给我们启发,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操作性活动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张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细细品味、耐人寻味,流畅的教学、和谐的氛围、充分的互动、真实的生成、有效的调控。注重体验与感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了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通过创设多种有效的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积累了面积单位建立的活动经验。

我觉得本课成功之处: 一是目标明确。本节课老师通过回顾旧知 ,导入课题。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面 学习做好铺垫,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二是情境激趣。在本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些情境地创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环节清晰。通过摸一摸、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认识了周长的意义。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直观感知” 图形的周长,有设计了小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的过程;最后是算一算周长活动,学生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含义,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快乐、有趣、轻松、愉悦,陈老师设计别具匠新,一扫传统课堂机械被动的模仿状态,学生会操作,会表达,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会创造,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曹老师的《圆柱的体积》通过设疑揭题从而引入新课。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 “引” 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新课教学,教者积极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教者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格。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围绕预习单的问题去进行实践、探索、发现。学生四人小组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把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在操作、比较中,紧紧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v=sh)。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 —— 公式)。学生在逐题汇报预习单内容时,教师的 ' 导 '、' 放 '、' 扶 ' 层次分明,教师虽然没有讲太多东西,但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师与生、生与生间的交流评价,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使学生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柴老师能够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整节课亮点纷呈。本节课柴老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 4 等份、8 等份、16 等份、32 等份、64 等份的要求进行 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 “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白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深深地被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经验所打动了。 本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一是导入创设的情景,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二是导学问题精炼,适合学生放手展开活动,真正体现在做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三是展示汇报阶段任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公式的总结在实验和小练习之后,安排较为合理;五是练习形式多样,注重算法多样性的指导。

王老师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讨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测量方法,而且每组测量方式还不同,这就让学生自己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了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突出了本节课重点,也增加了学生的量感体验。

王老师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这一过程无形中就促进了学生对长方体大小量感的建立。因为体积是三维空间下的知识,学生的量感不容易建立,但是王老师这样的做法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13:46 · PVG 21:46 · LAX 06:46 · JFK 09:4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